近年来,荆州市审计局十分重视审计大数据基础建设,不断对过往审计项目业务数据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处理,同时纳入到本地数据分析中心存储设备中,布局以扎实的“厚积”换可持续的“薄发”,让“老”数据在之后的审计项目中创造“新”效果,并在本年度就业补助资金等审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摆脱传统思维,为疑点数据“量身定制”筛查方法论。在本次就业审计的一系列惠民补贴政策中,针对不同政策所惠及人员身份进行多维度剖析,对所有政策领补人群统一进行是否纳入贫困户、名下是否存在工商登记和是否存在缴纳社保的实质就业情况等属性的数据建模,根据不同属性组合则可精准定位相对应惠民政策下的疑点补贴人群,简化数据分析流程,切实推动审计效率。
二是因地制宜,灵活使用审计数据。在进行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方面的审计调查中,审计人员并未局限于本地数据分析中心的结构化数据,而是从互联网开源的地理数据中获取近五年各实训基地的卫星图像,观察到个别实训基地内部停车场在各个时段几乎空置的情况,并在随后的实地调研中提取了门禁数据和监控数据,为后续实训基地闲置问题提供了有效线索。
三是从“政策视角”解读数据,从“数据视角”反推政策。在就业培训、职业技能提升等模块的审计中,审计人员针对潜在的虚假培训、低效培训等疑点,巧妙使用逆向思维,利用过往医院审计项目中采集的住院业务数据,对培训人群进行了逐一甄别,筛选出培训打卡期间同时办理住院手续的疑点人群,从而进一步对部分培训点的培训真实性进行延伸。(常国飚)